每年4~7月是手足口病的流行期,据湖南省疾控中心统计数据表明,6月以来,全省进入手足口病的快速上升期,报告病例数持续增加,已超过去年同期高峰水平。而疱疹性咽峡炎作为手足口病的“好兄弟”,其发病率也随之一同升高。那么,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有哪些区别?该如何预防呢?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属于急性上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发病率高、传染性强,好发于春夏季,多见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咽峡黏膜疱疹溃疡,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主要以粪-口和呼吸道传播。
1. 急性发热 发病1~2天后,突然出现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38℃~40℃,并伴有咽喉红肿、食欲不振等症状,少数可并发高热惊厥、脑炎等。
2. 咽峡部疱疹溃疡 咽峡充血特别明显,舌腭弓、软腭、硬腭及悬雍垂处有灰白色的小疱疹,直径1~2毫米,周围有红晕,2~3天破溃为溃疡,疱疹与溃疡常同时存在。
展开剩余70%3. 其他症状咽喉痛、头痛、厌食、流延,并伴有腹痛及四肢痛等。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区别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都属于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性自限性疾病,但两者的具体发病部位和严重程度不同。
疱疹性咽峡炎只会在患儿口腔咽峡部出现疱疹和溃疡,直径1~2毫米,周围有红晕。手足口病患儿除了口腔内会出现疱疹外,在手、足、臀等部位也会出现皮疹或疱疹。
2. 发热疱疹性咽峡炎一般为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体温可达38℃~40℃。手足口病多为中度发热,也有部分患儿不发热。
3. 并发症疱疹性咽峡炎极少出现并发症,一般无重症表现。手足口病不及时治疗可能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肺出血、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疱疹性咽峡炎预后良好
疱疹性咽峡炎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一周左右可自愈,预后良好。
疱疹性咽峡炎目前没有针对性疫苗,6月龄至5岁的适龄儿童可至儿童保健中心咨询接种肠道病毒EV71灭活疫苗(手足口疫苗),预防因肠道71型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峡炎等,减少重症、死亡病例的发生。
科学预防,避免传染
1. 勤通风注意家庭环境卫生,勤开窗通风,保持室内清洁及温湿度适宜。
2. 注意食品卫生食物要煮熟,不饮生水,不挑食,以清淡饮食为主,多吃新鲜蔬果及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
3. 预防交叉感染佩戴口罩,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去人流密集的场所,如室内游乐场、商场等。
4. 注意口腔卫生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多刷牙漱口,饭前便后在流动水下用肥皂或洗手液清洗双手。
5. 提高免疫力保证充足休息,防寒保暖,适当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有助于抵抗病毒入侵。
6. 做好清洁消毒措施酒精对肠道病毒无用,可选择煮沸的方式消毒宝宝的餐具、水杯等用具;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或擦拭玩具、台面、地面等经常碰触的地方;经常换洗晾晒衣物、毛巾、被子等,通过阳光中的紫外线杀灭病毒。
不幸“中招”怎么办
1. 隔离治疗对患儿的餐具、玩具等物品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患儿应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最好是在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再隔离一周;家长接触患儿前后要洗手,尽量少串门。
2. 降温处理中低热时优先选择物理降温,如温水拭浴、适当减少衣被,不建议用冷水擦拭,禁用酒精擦拭。高热患儿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退热。
3. 饮食护理患病期间多饮温开水,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及过冷过热过硬的食物,年龄稍大的患儿,可以每天用淡盐水漱口。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儿科 周颖 唐杨思思
来源:大众卫生报
发布于:湖南省双悦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